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财税动态
分享
入世20年 探寻中国企业“成长密码”
来源:中国税务报 作者:管理员

本报记者从亲历了这20年变迁发展的企业中选取了3家代表,通过他们的发展故事,探寻中国企业入世后的“成长密码”。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21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20年。入世,让中国敞开怀抱拥抱世界。20年里,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深度融入多边贸易体制。2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资流入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三大产业,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中国入世2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从亲历了这20年变迁发展的企业中选取了3家代表,通过他们的发展故事,探寻中国企业入世后的“成长密码”。

上海振华:入世帮中国制造扫除“出海”障碍

  狄庶 高君 李凤翔

  不久前,载着4台巨型“新巴拿马式”港口集装箱起重机的“振华24号”货轮,经过2个多月长途跋涉,顺利抵达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港海运码头。在海运价格飞涨的当下,买到中国大型起重设备让马里兰州州长霍根异常兴奋,他亲自迎接并称“这是历史性的一刻”。

  这4台“钢铁巨擘”由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精心打造,是实现巴尔的摩港吞吐量翻倍计划的“重器”,也是中国制造的实力展现。入世20年来,以振华为代表,中国制造业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入世后,对外贸易不再提心吊胆

  1992年,上海浦东,100万美元注册资本、3间办公室,这是振华的起点。从创立之日起,振华就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但一开始的路走得艰难。

  据振华原总裁管彤贤回忆,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从签合同到交货那段时间是他最难熬的时候,因为如果交货时,美国突然不承诺给最惠国待遇了,那么他们平白就要多缴很多税,由此带来的价格上涨,很可能影响振华的竞争力。2001年之后,这样的事再没有发生过,双边或多边贸易开始趋于稳定,“提心吊胆的日子”结束了。

  入世在大环境上帮企业扫除了很多障碍,国外市场也逐步培育起来。自此,振华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并带领一批相关配套中小企业共同“出海”。

  入世后,外贸需求的快速提升推动了码头运输和集装箱装卸机械大发展,为主营港口装卸系统和设备的振华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他们紧紧抓住这样的历史性机遇,一次次引发码头装卸革命。自2015年起,振华抢抓国内外码头转型机遇,大力推动自动化码头新建与改造,为用户提供自动化码头一站式解决方案。目前,振华已累计参与60余个自动化码头的建设,占全球自动化、智能化码头总数的70%以上,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依靠创新,突出重围创世界第一

  入世20年来,从一开始经历围追堵截到通过创新突出重围,振华在激烈竞争中找到了成功的“杀手锏”,并致力于成为港口机械、大型钢构、海上重工领域的世界领先企业。

  目前,振华在上海、江苏等地设有8个生产基地,占地总面积约1万亩,具有年产100万吨钢结构的制造能力。截至2020年末,该公司总资产已较成立时增长1.2万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机械重型装备制造商之一,多年来,振华的足迹已遍布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覆盖300多个港口。其中,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连续23年保持世界第一。

  处在竞争的漩涡中,振华对技术创新从来不敢懈怠。公司科技经费投入多年来超过营业额的3%。近年来,振华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60余项,公司研制的海工装备关键核心配套件,打破了欧美海工核心配套技术垄断。

  “自主创新不全是灵光一闪,更多的是一种长期性、持续性的研究和突破。”振华财务负责人朱晓怀坦言,对企业来说,自主创新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资金,支持研发的资金越是充足稳定,越可能实现突破。

  在振兴中国制造的道路上,税收支持一直是坚强后盾。朱晓怀介绍,振华自2016年至今已累计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近1.2亿元。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项目上,“十三五”期间振华享受加计扣除超6亿元,减免企业所得税5400多万元。“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公布后,我们估算了一下,公司不但可以多扣除4600万元,而且享受优惠时间大大提前。”朱晓怀说。

解码难题,税收服务同步升级

  税收政策的支持只是一个方面。成立近30年来,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员工众多、机构庞大、业务复杂,振华在经营过程中遇到新的难题:日常涉税管理事项越来越多,财务成本也不断加大。这一点,振华的税务专员郑思深有感触。

  郑思说,税务部门实施的跨区域服务创新举措让企业十分受益。比如自2019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推出了“16+10”长三角一体化税收支持体系。以长三角跨区税源登记业务办理为例,三省两市的纳税人在区域内跨省(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可在机构所在地完成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后,登录经营地电子税务局进行报验登记、预缴申报、税费缴纳和信息反馈等事项。

  再如,作为一家有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的大型通用设备制造企业,振华在外省的建筑项目众多。以往办税人员经常需要准备厚厚的纸质资料,来回往返不同城市的办税服务厅。如今,企业可以通过电子税务局,申请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报验、申报、预缴,省心省时又省力。“税务部门的精细化服务,让企业的涉税管理压力大为缓解。”郑思说。

  一路走来,振华已成为中国入世20年来制造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未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他们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客户至上,致力于为全球港口新一轮转型升级提供振华方案,继续为中国制造添光增彩。

厦门国贸:见证中国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

  黄坚 曾霄 陈海敏 陈文蓉

  今年是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国贸”)第四次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会上,国贸股份先后与翱兰国际、美国CHS公司、飞利浦、托克集团等多家跨国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拓产业链上下游的价值增长空间。

  厦门国贸成立于1980年。41年来,该公司从一家地方外贸公司,发展成为《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入世20年里,他们也见证了中国外贸行业的变迁与发展。

在改革开放浪潮中逐步成长壮大

  1980年12月,在厦门鹭江道外贸大厦4楼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几把椅子、两部自行车、七八个人,组成了厦门国贸的前身——厦门经济特区国际贸易信托公司。

  厦门国贸原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高墀文对41年前的事记忆犹新。“当时厦门很多外贸企业只做出口,不做进口,我们是进出口一起做。”高墀文说,那时候厦门经济特区刚成立,各类商品比较紧缺,尤其是生活用品,他们的第一桶金就来自雨伞。后来,进口的日用品不限于本市销售,全国各地都想来买。

  1986年,厦门国贸实现出口创汇581万美元,在当时全市出口创汇企业中排名第一。1996年,厦门国贸又成为当地第一批上市企业。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伴随着国家大踏步融入全球化进程,作为对外窗口的厦门经济特区迎来外贸发展的大好时机,厦门国贸也抓住了这一发展契机。他们深入推进产业链整合与运营,供应链管理业务营收从2014年的490.2亿元增至2020年的3304.1亿元,稳居供应链管理行业第一梯队。今年,该公司还入选全国首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

  近几年来,厦门国贸搭上“一带一路”建设快车,于2019年在乌兹别克斯坦成立办事处,通过打通中亚“新丝路”通道,不断提升品牌在乌知名度和影响力。2021年,厦门国贸将办事处升级为平台公司,全面提升在乌的资源配置能力与市场开拓能力,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大“走出去”步伐。

税收助力企业扬帆远航

  回顾厦门国贸走好供应链全球化发展的这一路,当地税务部门精细服务的身影时有显现:立足该企业期现结合、产融结合的业务模式,召集业务骨干对现货销售与期货涉税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在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组建专家团队为其提供“风险防控+优惠落实”的定制化税收服务;推出线上办理、实时咨询、专人专岗等服务组合拳,打造退税业务“绿色通道”助其加速布局“双循环”。

  “公司年出口退税额已连续多年保持在3亿元左右。”厦门国贸税务经理庄凯强说。今年,厦门国贸及其子公司已办理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691万元;前9个月享受出口退税近3.6亿元,同比增长约15%。

  厦门国贸副总裁兼财务总监曾源告诉记者,当地税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力度大、覆盖广的优惠政策,并整理发布了多批国别(地区)投资税收指南,包括投资金砖国家税收指南,对公司开展跨境业务提供了很大支持。“国际市场形势多变,集团业务种类繁多,面临诸多税收风险。但不管遇到什么问题,税务部门总能及时响应、快速解决,为公司发展提供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曾源说。

  税务部门一路支持,厦门国贸进出口业务稳步增长。2020年,该公司营收规模突破3510亿元,同比增长61%;进出口总额95.3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5.2%;“一带一路”沿线贸易规模600余亿元,同比增长超50%。在今年9月举办的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上,厦门国贸与巴西企业签订了大豆和纸浆供应的合作协议,总规模超过20亿元。

  20年来,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红利。与此同时,中国履行入世承诺,也在造福全球经济发展。曾源说,厦门国贸将循着国家加大改革开放的方向,开拓更多国际业务,与更多客户分享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红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文章及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相关推荐

  • 财政部等8部门公告调整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

    2021年11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宣布,优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

  • 四十三条举措助服务业渡难关

    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从3个方面提出43条举措,帮助服务业渡过难关。

  • 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和服务业特殊困难行业纾困发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2月18日(星期五)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负责人陶青、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失业保险司司长桂桢、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戴诗友介绍…

  • 光伏产品出口逆势飞扬

    全球贸易信息系统(GTA)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首次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一,此后连续13年蝉联榜首。

  • @相关企业:点击查看国务院常务会议减税降费好消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和服务业特殊困难行业纾困发展的措施。

  • 多机构下调世界经济增速预期 哪些经济体可率先复苏?

    然而今年的复苏之路可能不太平坦,依然面临诸多痛点问题,近日多家机构都下调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

热门文章
1
最新出口退税率文库2021C版升级通知
2
税务总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策11个问答
3
5月1日起,部分钢铁产品调整关税及取消出口退税
4
两办印发《意见》,勾画税收征管改革蓝图!
5
扩散周知!2021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税费政策
6
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2021年5月27日)
7
保持高压严打 遏制虚开骗税猖獗势头
8
数据折射民营企业外贸活力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文章
1
最新出口退税率文库2021C版升级通知
2
税务总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策11个问答
3
5月1日起,部分钢铁产品调整关税及取消出口退税
入世20年 探寻中国企业“成长密码”
中国税务报
本报记者从亲历了这20年变迁发展的企业中选取了3家代表,通过他们的发展故事,探寻中国企业入世后的“成长密码”。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21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20年。入世,让中国敞开怀抱拥抱世界。20年里,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深度融入多边贸易体制。2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资流入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三大产业,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中国入世2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从亲历了这20年变迁发展的企业中选取了3家代表,通过他们的发展故事,探寻中国企业入世后的“成长密码”。

上海振华:入世帮中国制造扫除“出海”障碍

  狄庶 高君 李凤翔

  不久前,载着4台巨型“新巴拿马式”港口集装箱起重机的“振华24号”货轮,经过2个多月长途跋涉,顺利抵达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港海运码头。在海运价格飞涨的当下,买到中国大型起重设备让马里兰州州长霍根异常兴奋,他亲自迎接并称“这是历史性的一刻”。

  这4台“钢铁巨擘”由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精心打造,是实现巴尔的摩港吞吐量翻倍计划的“重器”,也是中国制造的实力展现。入世20年来,以振华为代表,中国制造业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入世后,对外贸易不再提心吊胆

  1992年,上海浦东,100万美元注册资本、3间办公室,这是振华的起点。从创立之日起,振华就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但一开始的路走得艰难。

  据振华原总裁管彤贤回忆,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从签合同到交货那段时间是他最难熬的时候,因为如果交货时,美国突然不承诺给最惠国待遇了,那么他们平白就要多缴很多税,由此带来的价格上涨,很可能影响振华的竞争力。2001年之后,这样的事再没有发生过,双边或多边贸易开始趋于稳定,“提心吊胆的日子”结束了。

  入世在大环境上帮企业扫除了很多障碍,国外市场也逐步培育起来。自此,振华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并带领一批相关配套中小企业共同“出海”。

  入世后,外贸需求的快速提升推动了码头运输和集装箱装卸机械大发展,为主营港口装卸系统和设备的振华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他们紧紧抓住这样的历史性机遇,一次次引发码头装卸革命。自2015年起,振华抢抓国内外码头转型机遇,大力推动自动化码头新建与改造,为用户提供自动化码头一站式解决方案。目前,振华已累计参与60余个自动化码头的建设,占全球自动化、智能化码头总数的70%以上,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依靠创新,突出重围创世界第一

  入世20年来,从一开始经历围追堵截到通过创新突出重围,振华在激烈竞争中找到了成功的“杀手锏”,并致力于成为港口机械、大型钢构、海上重工领域的世界领先企业。

  目前,振华在上海、江苏等地设有8个生产基地,占地总面积约1万亩,具有年产100万吨钢结构的制造能力。截至2020年末,该公司总资产已较成立时增长1.2万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机械重型装备制造商之一,多年来,振华的足迹已遍布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覆盖300多个港口。其中,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连续23年保持世界第一。

  处在竞争的漩涡中,振华对技术创新从来不敢懈怠。公司科技经费投入多年来超过营业额的3%。近年来,振华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60余项,公司研制的海工装备关键核心配套件,打破了欧美海工核心配套技术垄断。

  “自主创新不全是灵光一闪,更多的是一种长期性、持续性的研究和突破。”振华财务负责人朱晓怀坦言,对企业来说,自主创新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资金,支持研发的资金越是充足稳定,越可能实现突破。

  在振兴中国制造的道路上,税收支持一直是坚强后盾。朱晓怀介绍,振华自2016年至今已累计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近1.2亿元。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项目上,“十三五”期间振华享受加计扣除超6亿元,减免企业所得税5400多万元。“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公布后,我们估算了一下,公司不但可以多扣除4600万元,而且享受优惠时间大大提前。”朱晓怀说。

解码难题,税收服务同步升级

  税收政策的支持只是一个方面。成立近30年来,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员工众多、机构庞大、业务复杂,振华在经营过程中遇到新的难题:日常涉税管理事项越来越多,财务成本也不断加大。这一点,振华的税务专员郑思深有感触。

  郑思说,税务部门实施的跨区域服务创新举措让企业十分受益。比如自2019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推出了“16+10”长三角一体化税收支持体系。以长三角跨区税源登记业务办理为例,三省两市的纳税人在区域内跨省(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可在机构所在地完成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后,登录经营地电子税务局进行报验登记、预缴申报、税费缴纳和信息反馈等事项。

  再如,作为一家有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的大型通用设备制造企业,振华在外省的建筑项目众多。以往办税人员经常需要准备厚厚的纸质资料,来回往返不同城市的办税服务厅。如今,企业可以通过电子税务局,申请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报验、申报、预缴,省心省时又省力。“税务部门的精细化服务,让企业的涉税管理压力大为缓解。”郑思说。

  一路走来,振华已成为中国入世20年来制造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未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他们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客户至上,致力于为全球港口新一轮转型升级提供振华方案,继续为中国制造添光增彩。

厦门国贸:见证中国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

  黄坚 曾霄 陈海敏 陈文蓉

  今年是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国贸”)第四次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会上,国贸股份先后与翱兰国际、美国CHS公司、飞利浦、托克集团等多家跨国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拓产业链上下游的价值增长空间。

  厦门国贸成立于1980年。41年来,该公司从一家地方外贸公司,发展成为《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入世20年里,他们也见证了中国外贸行业的变迁与发展。

在改革开放浪潮中逐步成长壮大

  1980年12月,在厦门鹭江道外贸大厦4楼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几把椅子、两部自行车、七八个人,组成了厦门国贸的前身——厦门经济特区国际贸易信托公司。

  厦门国贸原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高墀文对41年前的事记忆犹新。“当时厦门很多外贸企业只做出口,不做进口,我们是进出口一起做。”高墀文说,那时候厦门经济特区刚成立,各类商品比较紧缺,尤其是生活用品,他们的第一桶金就来自雨伞。后来,进口的日用品不限于本市销售,全国各地都想来买。

  1986年,厦门国贸实现出口创汇581万美元,在当时全市出口创汇企业中排名第一。1996年,厦门国贸又成为当地第一批上市企业。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伴随着国家大踏步融入全球化进程,作为对外窗口的厦门经济特区迎来外贸发展的大好时机,厦门国贸也抓住了这一发展契机。他们深入推进产业链整合与运营,供应链管理业务营收从2014年的490.2亿元增至2020年的3304.1亿元,稳居供应链管理行业第一梯队。今年,该公司还入选全国首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

  近几年来,厦门国贸搭上“一带一路”建设快车,于2019年在乌兹别克斯坦成立办事处,通过打通中亚“新丝路”通道,不断提升品牌在乌知名度和影响力。2021年,厦门国贸将办事处升级为平台公司,全面提升在乌的资源配置能力与市场开拓能力,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大“走出去”步伐。

税收助力企业扬帆远航

  回顾厦门国贸走好供应链全球化发展的这一路,当地税务部门精细服务的身影时有显现:立足该企业期现结合、产融结合的业务模式,召集业务骨干对现货销售与期货涉税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在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组建专家团队为其提供“风险防控+优惠落实”的定制化税收服务;推出线上办理、实时咨询、专人专岗等服务组合拳,打造退税业务“绿色通道”助其加速布局“双循环”。

  “公司年出口退税额已连续多年保持在3亿元左右。”厦门国贸税务经理庄凯强说。今年,厦门国贸及其子公司已办理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691万元;前9个月享受出口退税近3.6亿元,同比增长约15%。

  厦门国贸副总裁兼财务总监曾源告诉记者,当地税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力度大、覆盖广的优惠政策,并整理发布了多批国别(地区)投资税收指南,包括投资金砖国家税收指南,对公司开展跨境业务提供了很大支持。“国际市场形势多变,集团业务种类繁多,面临诸多税收风险。但不管遇到什么问题,税务部门总能及时响应、快速解决,为公司发展提供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曾源说。

  税务部门一路支持,厦门国贸进出口业务稳步增长。2020年,该公司营收规模突破3510亿元,同比增长61%;进出口总额95.3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5.2%;“一带一路”沿线贸易规模600余亿元,同比增长超50%。在今年9月举办的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上,厦门国贸与巴西企业签订了大豆和纸浆供应的合作协议,总规模超过20亿元。

  20年来,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红利。与此同时,中国履行入世承诺,也在造福全球经济发展。曾源说,厦门国贸将循着国家加大改革开放的方向,开拓更多国际业务,与更多客户分享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红利。

热门推荐
财政部等8部门公告调整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
2021年11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宣布,优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
四十三条举措助服务业渡难关
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从3个方面提出43条举措,帮助服务业渡过难关。
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和服务业特殊困难行业纾困发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2月18日(星期五)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负责人陶青、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失业保险司司长桂桢、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戴诗友介绍…
光伏产品出口逆势飞扬
全球贸易信息系统(GTA)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首次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一,此后连续13年蝉联榜首。
@相关企业:点击查看国务院常务会议减税降费好消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和服务业特殊困难行业纾困发展的措施。
多机构下调世界经济增速预期 哪些经济体可率先复苏?
然而今年的复苏之路可能不太平坦,依然面临诸多痛点问题,近日多家机构都下调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
© 2002-2021 Taxrefund.com.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