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财税动态
分享
人民币汇率调整影响有限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姚 进

人民币汇率宽幅震荡的行情还在延续。5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7898,较上一交易日下调606个基点。

  人民币汇率宽幅震荡的行情还在延续。5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7898,较上一交易日下调606个基点。自5月6日开始,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已连续6个交易日下调。这也意味着4月下旬以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下调已逾4000个基点。

  尽管近期人民币即期汇率当日中间价上下波动未触及2%的限制,但人民币近期的走势还是让一些市场人士产生担心,如此急速的调整是否会对国内货币政策形成掣肘?

  对此,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智库研究室主任冯煦明认为,对于大国央行而言,货币政策的第一原则是“以我为主”。中国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主要考虑的是国内因素,外部因素居于次要位置。当前,外部因素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制约很有限。

  冯煦明表示,在美联储加息预期下,中美名义利差快速收窄,有些利率品种已出现倒挂。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中国央行不能继续降息。事实上,国际资本流动真正关注的是“实际利差”,而非“名义利差”。由于美国通货膨胀率大幅攀升导致实际利率大幅为负,当前中美实际利差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当前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幅度较大,但人民币相对一篮子外币的汇率指数并没有出现大幅贬值。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例,当前位于103左右,与去年底基本持平,大幅高于疫情之前。在冯煦明看来,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国际收支的稳健程度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而言仍然处于上升态势;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并没有通过故意压低汇率来促进出口。

  “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导致中美利差出现倒挂现象,确实对证券投资带来资本外流的压力,也会对人民币汇率带来贬值压力,同时也会使得中国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空间收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崔凡表示,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另外一些积极信号。证券投资虽然由于名义利率倒挂有一定的净流出,但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规模仍然可观,直接投资流入规模增长幅度较大,这些因素决定着我国国际收支能够保持稳定。随着疫情的控制和经济的恢复,不排除今后有新的避险资金流入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的贬值只能是一个短期现象。从中长期看,人民币今后仍然会重回升值通道。”崔凡认为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稳增长,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没有必要在货币政策上跟随美国的紧缩节奏。

  崔凡表示,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主要是由疫情背景下开工困难和物流不畅等因素造成的,市场流动性不是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大水漫灌式的货币政策既缺乏空间,实际上也没有必要。货币政策需要明确政策目标,稳字当头,着眼于稳就业稳增长,避免大起大落,精准施策以支持实体经济。

  冯煦明则认为,客观上,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有助于为国内实施货币政策创造更为宽松的空间,有利于中国央行更加自主地实施货币政策。例如,通过下调政策利率进一步引导实体经济存量债务负担和新增融资成本下降。当前,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传导不畅、效果不佳,直接原因是当前实体企业融资意愿不高、宏观有效融资需求不足,更根本的原因是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与投资收益难以匹配。

  “相对于实体经济的资本回报率而言,当前中国不论是企业、居民还是政府的融资成本都偏高。央行适度引导利率下行,不仅是降低融资成本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资金供求市场实现均衡的需要。”冯煦明说。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文章及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相关推荐

  • 最新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升级通知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出口退税整合要求,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将进行升级调整。

  • 五方面因素推动本轮人民币汇率大涨

    11月22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强劲,日内分别最高触及7.1356、7.1330,处于4个月以来高位。

  • 提升税收与金融协同共治水平

    进一步提升税务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共商共治共享水平,不断加大税收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发展的力度

  • 中国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受关注

    据台湾《旺报》11月18日报道,据陆媒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三部门17日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研究近期房地产金融、信贷投放、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等重点工作。

  • 四季度回暖可期 长三角外贸新动能强劲

    “订单已经排到年底了,除欧美国家外,非洲、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对光伏和储能等新能源的需求开始不断攀升。”东方日升证券部副总监柴肖辉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 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干?8位部长重磅发声→

    步入年尾,《经济日报》连续刊发权威访谈,采访8位部长,解读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干,一起来看↓

热门文章
1
边境小额贸易,你真的了解吗?(文末附边境小额贸易便捷退税方案)
2
5月1日起,部分钢铁产品调整关税及取消出口退税
3
两办印发《意见》,勾画税收征管改革蓝图!
4
税务总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策11个问答
5
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第四季度内新购置设备税前扣除
6
纺织行业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风险需防范
7
全国税务系统贯彻落实《意见》开局良好成效初显
8
财政部印发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文章
1
边境小额贸易,你真的了解吗?(文末附边境小额贸易便捷退税方案)
2
5月1日起,部分钢铁产品调整关税及取消出口退税
3
两办印发《意见》,勾画税收征管改革蓝图!
人民币汇率调整影响有限
中国经济网
人民币汇率宽幅震荡的行情还在延续。5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7898,较上一交易日下调606个基点。
 

  人民币汇率宽幅震荡的行情还在延续。5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7898,较上一交易日下调606个基点。自5月6日开始,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已连续6个交易日下调。这也意味着4月下旬以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下调已逾4000个基点。

  尽管近期人民币即期汇率当日中间价上下波动未触及2%的限制,但人民币近期的走势还是让一些市场人士产生担心,如此急速的调整是否会对国内货币政策形成掣肘?

  对此,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智库研究室主任冯煦明认为,对于大国央行而言,货币政策的第一原则是“以我为主”。中国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主要考虑的是国内因素,外部因素居于次要位置。当前,外部因素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制约很有限。

  冯煦明表示,在美联储加息预期下,中美名义利差快速收窄,有些利率品种已出现倒挂。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中国央行不能继续降息。事实上,国际资本流动真正关注的是“实际利差”,而非“名义利差”。由于美国通货膨胀率大幅攀升导致实际利率大幅为负,当前中美实际利差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当前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幅度较大,但人民币相对一篮子外币的汇率指数并没有出现大幅贬值。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例,当前位于103左右,与去年底基本持平,大幅高于疫情之前。在冯煦明看来,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国际收支的稳健程度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而言仍然处于上升态势;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并没有通过故意压低汇率来促进出口。

  “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导致中美利差出现倒挂现象,确实对证券投资带来资本外流的压力,也会对人民币汇率带来贬值压力,同时也会使得中国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空间收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崔凡表示,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另外一些积极信号。证券投资虽然由于名义利率倒挂有一定的净流出,但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规模仍然可观,直接投资流入规模增长幅度较大,这些因素决定着我国国际收支能够保持稳定。随着疫情的控制和经济的恢复,不排除今后有新的避险资金流入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的贬值只能是一个短期现象。从中长期看,人民币今后仍然会重回升值通道。”崔凡认为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稳增长,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没有必要在货币政策上跟随美国的紧缩节奏。

  崔凡表示,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主要是由疫情背景下开工困难和物流不畅等因素造成的,市场流动性不是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大水漫灌式的货币政策既缺乏空间,实际上也没有必要。货币政策需要明确政策目标,稳字当头,着眼于稳就业稳增长,避免大起大落,精准施策以支持实体经济。

  冯煦明则认为,客观上,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有助于为国内实施货币政策创造更为宽松的空间,有利于中国央行更加自主地实施货币政策。例如,通过下调政策利率进一步引导实体经济存量债务负担和新增融资成本下降。当前,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传导不畅、效果不佳,直接原因是当前实体企业融资意愿不高、宏观有效融资需求不足,更根本的原因是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与投资收益难以匹配。

  “相对于实体经济的资本回报率而言,当前中国不论是企业、居民还是政府的融资成本都偏高。央行适度引导利率下行,不仅是降低融资成本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资金供求市场实现均衡的需要。”冯煦明说。


热门推荐
最新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升级通知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出口退税整合要求,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将进行升级调整。
五方面因素推动本轮人民币汇率大涨
11月22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强劲,日内分别最高触及7.1356、7.1330,处于4个月以来高位。
提升税收与金融协同共治水平
进一步提升税务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共商共治共享水平,不断加大税收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发展的力度
中国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受关注
据台湾《旺报》11月18日报道,据陆媒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三部门17日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研究近期房地产金融、信贷投放、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等重点工作。
四季度回暖可期 长三角外贸新动能强劲
“订单已经排到年底了,除欧美国家外,非洲、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对光伏和储能等新能源的需求开始不断攀升。”东方日升证券部副总监柴肖辉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干?8位部长重磅发声→
步入年尾,《经济日报》连续刊发权威访谈,采访8位部长,解读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干,一起来看↓
© 2002-2021 Taxrefund.com.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