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财税动态
分享
“印太经济框架”难掩地缘政治色彩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任 琳

尽管美国在与相关国家对话中重申“印太经济框架”会淡化地缘政治色彩,强调经济议程的中心地位,但始终难以掩饰其“有效反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的目的。

  尽管美国在与相关国家对话中重申“印太经济框架”会淡化地缘政治色彩,强调经济议程的中心地位,但始终难以掩饰其“有效反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的目的。无论什么样的区域合作框架都不应根据某一国的利益而冲击现行的区域合作架构,开地区一体化的倒车。

  继“重返亚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印太战略”等一系列举措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或中途“夭折”后,美国于5月23日宣布启动所谓的“印太经济框架”。尽管美国在与相关国家对话中重申框架会淡化地缘政治色彩,强调经济议程的中心地位,但始终难以掩饰其“有效反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的目的。“印太经济框架”的排他性强、战略色彩浓厚、经济前景不明朗,终将给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秩序带来诸多负面冲击。

  第一,“印太经济框架”看似是经济倡议,实则蕴含明显的战略意图。随着世界经济的中心向东转移,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重要性不断攀升。美国认为其旨在强化区域领导力的“印太战略”仍在经贸领域存在短板,主要原因系“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在美国选举政治的话语体系中被判定为“政治性死亡”,而配套其国家安全战略的区域经济安排也就因此“缺位”了。所以,拜登政府旨在重塑一个贯彻“美国优先”原则的亚太区域经济安排,呼应其提高区域影响力的战略需求,并借此为亚太国家提供与中国合作之外的所谓“替代方案”。然而,亚太地区过往成功与繁荣的密码都是合作共赢,不是地缘冲突和零和博弈。

  无论什么样的区域合作框架都应该促进区域内外的开放合作与互利共赢,不应把经贸问题政治化、安全化、意识形态化。美“印太经济框架”运用经济倡议、经济手段和战略施压等方式胁迫亚太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企图把亚太地区阵营化、北约化、冷战化的行为正在日益“蚕食”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根基。

  第二,“印太经济框架”无视客观经济规律,无益于亚太地区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复苏。美国动辄诉诸“脱钩”或“断链”战略,人为制造技术脱钩、产业断链,不断加剧供应链危机,破坏科技创新集群效应,如今更是把这些伎俩重点“移植”到亚太地区,这只会给亚太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复苏制造更大障碍。美国主导下的“印太经济框架”虽然提出了诸如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的一系列经济倡议,但其中心思想并不是畅通世界经济,而是给已然相当脆弱的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添堵”,其目的无非是通过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等手段,转移区域内各国涉华供应链,进而推动对华“脱钩”。

  无论什么样的区域合作框架都不应违背经济全球化的大原则,不应在亚太地区经贸领域内搞“新冷战”,应该按照自由贸易规则办事。亚太地区有望成为拉动疫后世界经济复苏的“领头羊”,任何国家都不应人为地切割区域经济的聚合力,破坏亚太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引擎作用,逆经济全球化大势而为之。

  第三,“印太经济框架”把重心放在拉拢“小圈子”上,相关经济条款“空洞无物”且“先天不足”。跟以往的经贸协议不同,“印太经济框架”更关心能否把更多的亚太国家拉入所谓的排华“小圈子”,而不是真正地借由经济框架达到降关税、减监管,向相关国家开放自由市场的目的。因此,美国一改过去“高标准严要求”的风格,一再降低框架的准入门槛,根据各方要求修改相关条款。相关国家只需加入“四大支柱”之一的讨论,就可成为框架的初始成员国。“四大支柱”涵盖了公平与适应性强的贸易、供应链弹性、基础设施和减少碳排放、税收改革和反腐败等领域。此外,这种松散的旨在与成员国“共同制定标准”的“伙伴关系”在程序上是不需经由美国国会批准的,所以达成起来相对容易。由此可见,美国政府急于想在亚太地区形成这个排他性的“小圈子”,并不真心在乎该经济框架能否产生具体的经济效果。

  无论什么样的区域合作框架都不应编造空洞的噱头去拉拢“小圈子”,不应在亚太地区制造封闭孤立的氛围,应该客观中立地为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做实事。尽管美国一再重申该经济框架还处于起草、修改阶段,但有大量国际舆论指出,多方妥协致使该经济框架“空洞无物”,经济前景并不明朗,唯一保留的是其浓郁的政治色彩。

  最后,“印太经济框架”重在助美索取战略资源,提供区域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意愿有限。白宫声明在突出位置强调“作为印太地区的大国,美国要扩大在该地区的经济领导地位”,以及借此框架“确保美国国内工人、小企业和农场主具备参与印太地区竞争的能力”。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声明未明确提及借此框架印太地区将获得减免多少关税,获得多大市场,减少多少贫困。“印太经济框架”遵循的是“美国优先”原则,并不关心亚太地区整体福利的提高。“印太经济框架”把重心放在塑造排他性规则上,势必意味着这套经济框架不是效率优先和公平优先的,做大做强本区域的经济蛋糕也并非其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印太经济框架”涵盖了大部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成员国,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分化和破坏此前该区域内各国追求和建设经济一体化的努力。

  无论什么样的区域合作框架都不应根据某一国的利益而冲击现行的区域合作架构,开地区一体化的倒车。亚太地区的规则应该由区域内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不能仅从某一国家的政治意志出发,扰乱区域正常经贸秩序的稳定运行,乃至伤害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潜能。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主任 任 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文章及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相关推荐

  • 最新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升级通知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出口退税整合要求,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将进行升级调整。

  • 五方面因素推动本轮人民币汇率大涨

    11月22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强劲,日内分别最高触及7.1356、7.1330,处于4个月以来高位。

  • 提升税收与金融协同共治水平

    进一步提升税务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共商共治共享水平,不断加大税收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发展的力度

  • 中国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受关注

    据台湾《旺报》11月18日报道,据陆媒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三部门17日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研究近期房地产金融、信贷投放、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等重点工作。

  • 四季度回暖可期 长三角外贸新动能强劲

    “订单已经排到年底了,除欧美国家外,非洲、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对光伏和储能等新能源的需求开始不断攀升。”东方日升证券部副总监柴肖辉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 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干?8位部长重磅发声→

    步入年尾,《经济日报》连续刊发权威访谈,采访8位部长,解读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干,一起来看↓

热门文章
1
边境小额贸易,你真的了解吗?(文末附边境小额贸易便捷退税方案)
2
5月1日起,部分钢铁产品调整关税及取消出口退税
3
两办印发《意见》,勾画税收征管改革蓝图!
4
税务总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策11个问答
5
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第四季度内新购置设备税前扣除
6
纺织行业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风险需防范
7
全国税务系统贯彻落实《意见》开局良好成效初显
8
财政部印发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文章
1
边境小额贸易,你真的了解吗?(文末附边境小额贸易便捷退税方案)
2
5月1日起,部分钢铁产品调整关税及取消出口退税
3
两办印发《意见》,勾画税收征管改革蓝图!
“印太经济框架”难掩地缘政治色彩
中国经济网
尽管美国在与相关国家对话中重申“印太经济框架”会淡化地缘政治色彩,强调经济议程的中心地位,但始终难以掩饰其“有效反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的目的。
 

  尽管美国在与相关国家对话中重申“印太经济框架”会淡化地缘政治色彩,强调经济议程的中心地位,但始终难以掩饰其“有效反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的目的。无论什么样的区域合作框架都不应根据某一国的利益而冲击现行的区域合作架构,开地区一体化的倒车。

  继“重返亚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印太战略”等一系列举措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或中途“夭折”后,美国于5月23日宣布启动所谓的“印太经济框架”。尽管美国在与相关国家对话中重申框架会淡化地缘政治色彩,强调经济议程的中心地位,但始终难以掩饰其“有效反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的目的。“印太经济框架”的排他性强、战略色彩浓厚、经济前景不明朗,终将给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秩序带来诸多负面冲击。

  第一,“印太经济框架”看似是经济倡议,实则蕴含明显的战略意图。随着世界经济的中心向东转移,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重要性不断攀升。美国认为其旨在强化区域领导力的“印太战略”仍在经贸领域存在短板,主要原因系“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在美国选举政治的话语体系中被判定为“政治性死亡”,而配套其国家安全战略的区域经济安排也就因此“缺位”了。所以,拜登政府旨在重塑一个贯彻“美国优先”原则的亚太区域经济安排,呼应其提高区域影响力的战略需求,并借此为亚太国家提供与中国合作之外的所谓“替代方案”。然而,亚太地区过往成功与繁荣的密码都是合作共赢,不是地缘冲突和零和博弈。

  无论什么样的区域合作框架都应该促进区域内外的开放合作与互利共赢,不应把经贸问题政治化、安全化、意识形态化。美“印太经济框架”运用经济倡议、经济手段和战略施压等方式胁迫亚太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企图把亚太地区阵营化、北约化、冷战化的行为正在日益“蚕食”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根基。

  第二,“印太经济框架”无视客观经济规律,无益于亚太地区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复苏。美国动辄诉诸“脱钩”或“断链”战略,人为制造技术脱钩、产业断链,不断加剧供应链危机,破坏科技创新集群效应,如今更是把这些伎俩重点“移植”到亚太地区,这只会给亚太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复苏制造更大障碍。美国主导下的“印太经济框架”虽然提出了诸如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的一系列经济倡议,但其中心思想并不是畅通世界经济,而是给已然相当脆弱的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添堵”,其目的无非是通过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等手段,转移区域内各国涉华供应链,进而推动对华“脱钩”。

  无论什么样的区域合作框架都不应违背经济全球化的大原则,不应在亚太地区经贸领域内搞“新冷战”,应该按照自由贸易规则办事。亚太地区有望成为拉动疫后世界经济复苏的“领头羊”,任何国家都不应人为地切割区域经济的聚合力,破坏亚太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引擎作用,逆经济全球化大势而为之。

  第三,“印太经济框架”把重心放在拉拢“小圈子”上,相关经济条款“空洞无物”且“先天不足”。跟以往的经贸协议不同,“印太经济框架”更关心能否把更多的亚太国家拉入所谓的排华“小圈子”,而不是真正地借由经济框架达到降关税、减监管,向相关国家开放自由市场的目的。因此,美国一改过去“高标准严要求”的风格,一再降低框架的准入门槛,根据各方要求修改相关条款。相关国家只需加入“四大支柱”之一的讨论,就可成为框架的初始成员国。“四大支柱”涵盖了公平与适应性强的贸易、供应链弹性、基础设施和减少碳排放、税收改革和反腐败等领域。此外,这种松散的旨在与成员国“共同制定标准”的“伙伴关系”在程序上是不需经由美国国会批准的,所以达成起来相对容易。由此可见,美国政府急于想在亚太地区形成这个排他性的“小圈子”,并不真心在乎该经济框架能否产生具体的经济效果。

  无论什么样的区域合作框架都不应编造空洞的噱头去拉拢“小圈子”,不应在亚太地区制造封闭孤立的氛围,应该客观中立地为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做实事。尽管美国一再重申该经济框架还处于起草、修改阶段,但有大量国际舆论指出,多方妥协致使该经济框架“空洞无物”,经济前景并不明朗,唯一保留的是其浓郁的政治色彩。

  最后,“印太经济框架”重在助美索取战略资源,提供区域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意愿有限。白宫声明在突出位置强调“作为印太地区的大国,美国要扩大在该地区的经济领导地位”,以及借此框架“确保美国国内工人、小企业和农场主具备参与印太地区竞争的能力”。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声明未明确提及借此框架印太地区将获得减免多少关税,获得多大市场,减少多少贫困。“印太经济框架”遵循的是“美国优先”原则,并不关心亚太地区整体福利的提高。“印太经济框架”把重心放在塑造排他性规则上,势必意味着这套经济框架不是效率优先和公平优先的,做大做强本区域的经济蛋糕也并非其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印太经济框架”涵盖了大部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成员国,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分化和破坏此前该区域内各国追求和建设经济一体化的努力。

  无论什么样的区域合作框架都不应根据某一国的利益而冲击现行的区域合作架构,开地区一体化的倒车。亚太地区的规则应该由区域内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不能仅从某一国家的政治意志出发,扰乱区域正常经贸秩序的稳定运行,乃至伤害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潜能。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主任 任 琳)

热门推荐
最新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升级通知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出口退税整合要求,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将进行升级调整。
五方面因素推动本轮人民币汇率大涨
11月22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强劲,日内分别最高触及7.1356、7.1330,处于4个月以来高位。
提升税收与金融协同共治水平
进一步提升税务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共商共治共享水平,不断加大税收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发展的力度
中国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受关注
据台湾《旺报》11月18日报道,据陆媒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三部门17日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研究近期房地产金融、信贷投放、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等重点工作。
四季度回暖可期 长三角外贸新动能强劲
“订单已经排到年底了,除欧美国家外,非洲、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对光伏和储能等新能源的需求开始不断攀升。”东方日升证券部副总监柴肖辉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干?8位部长重磅发声→
步入年尾,《经济日报》连续刊发权威访谈,采访8位部长,解读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干,一起来看↓
© 2002-2021 Taxrefund.com.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