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财税动态
分享
全球经济面临“滞胀”风险 中国经济走“V字”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杂志 作者:刘馨蔚

今年年初,世界银行曾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为4.1%。

  今年年初,世界银行曾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为4.1%。近日,世行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此前的预测大幅下调至2.9%,并警示“滞胀”风险。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将在未来数年面临高通胀、低增长困境。

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严重的放缓期

  世行预测局局长兼首席经济学家阿伊汗·高斯认为,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个非常严重的放缓期。预计2022年,发达经济体的增幅将从2021年的5.1%大幅下降至2.6%,而明年的增速可能还会继续放缓。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也将从2021年的6.6%降至2022年的3.4%,远低于2011—2019年间4.8%的年均增长率。

  《报告》指出,俄乌冲突造成地区经济增长严重放缓,带来相当大的全球负面溢出效应,进一步放大了供应链瓶颈、通胀飙升等疫情带来的问题。在食品和能源价格大涨、需求反弹、供应链瓶颈持续的背景下,预计全球通胀将在2022年年中见顶,但仍将保持高位。到2023年年中,全球通胀率预计将降至3%,比2019年的平均水平高出约1个百分点。

  “俄乌冲突导致一系列与能源相关的大宗商品价格飙升,长时间的高通胀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面对这一状况,对于各国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绿色、有韧性和包容性的经济复苏方法。在国家层面,政策制定者将面临一场重大的考验,包括如何有效地执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持续推进结构性政策改革,以促进经济增长。”高斯称。

  《报告》预计,2023—2024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也将徘徊在3%左右。未来数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保持在2010—2020年的平均水平以下。全球经济可能进入一个长期增长疲弱、通胀高企的时期,“滞胀”风险上升。

  被称为“央行的央行”的国际清算银行近日发出警告称,全球经济面临进入高通胀新时代的风险,各大央行需要对通胀加以控制。滞胀风险笼罩全球经济,经济增长前景疲软和金融脆弱性加剧同时出现。对此,国际清算银行建议,政策制定者必须推进改革以支持长期增长,并为更正常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奠定基础。

  国际清算银行行长Agustín Carstens称,各大央行面临的挑战将是在控制通胀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果断行动可能是关键。他表示:“通过对软着陆和硬着陆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个强有力的结果,即如果你及时果断地收紧政策,你更有可能实现软着陆。”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IMF原副总裁朱民近日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走向“三低一高”——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高债务。2021年经过疫情的强刺激以后,变成了“三高一低”——高增长、高通胀、高债务、低利率。

  “如何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真正有效地促进经济恢复并摆脱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带来的挑战,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说。

避免贸易限制,打破滞胀格局

  美国企业研究所经济学家德斯蒙德·拉赫曼认为,当前有两个因素使得全球经济前景变得暗淡。一是各央行都在收紧货币政策,以控制高通胀。二是多个薄弱环节导致全球经济“同步放缓”。

  “石油和粮食价格不断走高,加之疫情下全球供应链脆弱,全球经济出现滞胀。在更糟糕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全球经济衰退。”拉赫曼称。

  在《报告》中,世行将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与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时期”进行对比,发现三个相似点:一是主要经济体长时间实行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后出现供应紧张,全球通胀高企;二是长期增长前景疲弱;三是随着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胀,新兴市场存在脆弱性。

  《报告》还指出两者的不同:当前,经通胀调整后的能源和粮食价格仍低于20世纪70年代价格飙升后的水平;各央行制定了完善的通胀目标,增强了操作自主权;通胀预期得到更好的锚定;各经济体应对冲击时更为灵活。

  20世纪70年代,通胀持续走高和反复冲击导致通胀预期无法锚定,各央行为控制通胀大幅加息,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及金融危机,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由此进入长时间的疲弱增长时期。世行发出警示称,如果当前“滞胀”压力加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可能再度面临严峻挑战。

  对于发达经济体,“滞胀”的忧虑也同样存在。今年5月,美国通胀再度爆表,CPI大超市场预期,同比上升8.6%,再次刷新近40年新高。贝莱德债券负责人里德指出,美联储的首要目标是对抗通胀,这几个月的现实却反映出通胀更具黏性,且受食品和能源驱动,美联储很难将其压低。

  俄乌冲突背景下,欧洲经济受到能源价格冲击。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欧元区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7.5%,连续6个月创历史新高。其中,能源价格同比上涨38%,成为通胀主因。能源价格飙升、通胀水平屡创新高、供应链短缺等让欧洲陷入全面“滞胀”的风险加剧,将阻碍疫后复苏的步伐。世行预测,2022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或放缓至2.5%。

  世行行长马尔帕斯认为,全球经济再次处于危险之中,即使能避免衰退,“滞胀”的痛苦也可能将持续数年。对许多国家来说,经济衰退甚至难以避免。他呼吁,鼓励生产和避免贸易限制,以保障粮食和能源供应,打破“滞胀”格局。

  “为了世界经济正常运转,我们需要合作性的多边主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联合国高级顾问杰弗里·萨克斯说。

滞胀是把“双刃剑”,中国经济走“V”字

  今年年初,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疫情的反复阻碍了中国的脚步。因此,世行也下调了2022年中国GDP的增长预期,从上一次预测的5.1%降至4.3%。

  《报告》指出,中国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疫情、房地产市场低迷、生产率增长停滞、人口红利消失、社会不平等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想要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模型,通过债务融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已经走到尽头。中国需要重新平衡消费、服务和绿色产业,并需要让市场和私营部门发挥更大作用。

  同期,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发布了《2022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展望》报告。报告指出,国内方面,出现基建投资回落、房地产投资转负、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居民消费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城镇失业率增高、物价高位回落、进出口增速放缓、国际收支承受较大压力等现象。国际方面,出现了粮食、能源和债务危机,同时全球经济因美国经济显示出的过热现象出现不确定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副所长张明认为,今年中国的经济会呈现一个较明显的V字形,全年增速可能会在3%—4%左右。达到这一水平需满足三个条件:宏观政策放松,紧缩性监管政策调整,疫情整体可控。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全球滞胀对于正在进行经济结构性转型的中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而机遇是大于挑战的。

  “滞胀虽然给中国带来很多冲击,但是对中国供给能力会有一个全面释放,对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会提供全面的契机。中国因素将成为平抑全球物价水平持续上扬的核心力量。”刘元春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文章及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相关推荐

  • 最新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升级通知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出口退税整合要求,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将进行升级调整。

  • 五方面因素推动本轮人民币汇率大涨

    11月22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强劲,日内分别最高触及7.1356、7.1330,处于4个月以来高位。

  • 提升税收与金融协同共治水平

    进一步提升税务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共商共治共享水平,不断加大税收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发展的力度

  • 中国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受关注

    据台湾《旺报》11月18日报道,据陆媒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三部门17日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研究近期房地产金融、信贷投放、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等重点工作。

  • 四季度回暖可期 长三角外贸新动能强劲

    “订单已经排到年底了,除欧美国家外,非洲、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对光伏和储能等新能源的需求开始不断攀升。”东方日升证券部副总监柴肖辉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 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干?8位部长重磅发声→

    步入年尾,《经济日报》连续刊发权威访谈,采访8位部长,解读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干,一起来看↓

热门文章
1
边境小额贸易,你真的了解吗?(文末附边境小额贸易便捷退税方案)
2
5月1日起,部分钢铁产品调整关税及取消出口退税
3
两办印发《意见》,勾画税收征管改革蓝图!
4
税务总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策11个问答
5
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第四季度内新购置设备税前扣除
6
纺织行业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风险需防范
7
全国税务系统贯彻落实《意见》开局良好成效初显
8
财政部印发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文章
1
边境小额贸易,你真的了解吗?(文末附边境小额贸易便捷退税方案)
2
5月1日起,部分钢铁产品调整关税及取消出口退税
3
两办印发《意见》,勾画税收征管改革蓝图!
全球经济面临“滞胀”风险 中国经济走“V字”
中国对外贸易杂志
今年年初,世界银行曾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为4.1%。
 

  今年年初,世界银行曾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为4.1%。近日,世行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此前的预测大幅下调至2.9%,并警示“滞胀”风险。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将在未来数年面临高通胀、低增长困境。

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严重的放缓期

  世行预测局局长兼首席经济学家阿伊汗·高斯认为,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个非常严重的放缓期。预计2022年,发达经济体的增幅将从2021年的5.1%大幅下降至2.6%,而明年的增速可能还会继续放缓。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也将从2021年的6.6%降至2022年的3.4%,远低于2011—2019年间4.8%的年均增长率。

  《报告》指出,俄乌冲突造成地区经济增长严重放缓,带来相当大的全球负面溢出效应,进一步放大了供应链瓶颈、通胀飙升等疫情带来的问题。在食品和能源价格大涨、需求反弹、供应链瓶颈持续的背景下,预计全球通胀将在2022年年中见顶,但仍将保持高位。到2023年年中,全球通胀率预计将降至3%,比2019年的平均水平高出约1个百分点。

  “俄乌冲突导致一系列与能源相关的大宗商品价格飙升,长时间的高通胀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面对这一状况,对于各国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绿色、有韧性和包容性的经济复苏方法。在国家层面,政策制定者将面临一场重大的考验,包括如何有效地执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持续推进结构性政策改革,以促进经济增长。”高斯称。

  《报告》预计,2023—2024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也将徘徊在3%左右。未来数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保持在2010—2020年的平均水平以下。全球经济可能进入一个长期增长疲弱、通胀高企的时期,“滞胀”风险上升。

  被称为“央行的央行”的国际清算银行近日发出警告称,全球经济面临进入高通胀新时代的风险,各大央行需要对通胀加以控制。滞胀风险笼罩全球经济,经济增长前景疲软和金融脆弱性加剧同时出现。对此,国际清算银行建议,政策制定者必须推进改革以支持长期增长,并为更正常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奠定基础。

  国际清算银行行长Agustín Carstens称,各大央行面临的挑战将是在控制通胀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果断行动可能是关键。他表示:“通过对软着陆和硬着陆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个强有力的结果,即如果你及时果断地收紧政策,你更有可能实现软着陆。”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IMF原副总裁朱民近日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走向“三低一高”——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高债务。2021年经过疫情的强刺激以后,变成了“三高一低”——高增长、高通胀、高债务、低利率。

  “如何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真正有效地促进经济恢复并摆脱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带来的挑战,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说。

避免贸易限制,打破滞胀格局

  美国企业研究所经济学家德斯蒙德·拉赫曼认为,当前有两个因素使得全球经济前景变得暗淡。一是各央行都在收紧货币政策,以控制高通胀。二是多个薄弱环节导致全球经济“同步放缓”。

  “石油和粮食价格不断走高,加之疫情下全球供应链脆弱,全球经济出现滞胀。在更糟糕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全球经济衰退。”拉赫曼称。

  在《报告》中,世行将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与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时期”进行对比,发现三个相似点:一是主要经济体长时间实行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后出现供应紧张,全球通胀高企;二是长期增长前景疲弱;三是随着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胀,新兴市场存在脆弱性。

  《报告》还指出两者的不同:当前,经通胀调整后的能源和粮食价格仍低于20世纪70年代价格飙升后的水平;各央行制定了完善的通胀目标,增强了操作自主权;通胀预期得到更好的锚定;各经济体应对冲击时更为灵活。

  20世纪70年代,通胀持续走高和反复冲击导致通胀预期无法锚定,各央行为控制通胀大幅加息,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及金融危机,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由此进入长时间的疲弱增长时期。世行发出警示称,如果当前“滞胀”压力加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可能再度面临严峻挑战。

  对于发达经济体,“滞胀”的忧虑也同样存在。今年5月,美国通胀再度爆表,CPI大超市场预期,同比上升8.6%,再次刷新近40年新高。贝莱德债券负责人里德指出,美联储的首要目标是对抗通胀,这几个月的现实却反映出通胀更具黏性,且受食品和能源驱动,美联储很难将其压低。

  俄乌冲突背景下,欧洲经济受到能源价格冲击。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欧元区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7.5%,连续6个月创历史新高。其中,能源价格同比上涨38%,成为通胀主因。能源价格飙升、通胀水平屡创新高、供应链短缺等让欧洲陷入全面“滞胀”的风险加剧,将阻碍疫后复苏的步伐。世行预测,2022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或放缓至2.5%。

  世行行长马尔帕斯认为,全球经济再次处于危险之中,即使能避免衰退,“滞胀”的痛苦也可能将持续数年。对许多国家来说,经济衰退甚至难以避免。他呼吁,鼓励生产和避免贸易限制,以保障粮食和能源供应,打破“滞胀”格局。

  “为了世界经济正常运转,我们需要合作性的多边主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联合国高级顾问杰弗里·萨克斯说。

滞胀是把“双刃剑”,中国经济走“V”字

  今年年初,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疫情的反复阻碍了中国的脚步。因此,世行也下调了2022年中国GDP的增长预期,从上一次预测的5.1%降至4.3%。

  《报告》指出,中国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疫情、房地产市场低迷、生产率增长停滞、人口红利消失、社会不平等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想要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模型,通过债务融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已经走到尽头。中国需要重新平衡消费、服务和绿色产业,并需要让市场和私营部门发挥更大作用。

  同期,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发布了《2022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展望》报告。报告指出,国内方面,出现基建投资回落、房地产投资转负、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居民消费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城镇失业率增高、物价高位回落、进出口增速放缓、国际收支承受较大压力等现象。国际方面,出现了粮食、能源和债务危机,同时全球经济因美国经济显示出的过热现象出现不确定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副所长张明认为,今年中国的经济会呈现一个较明显的V字形,全年增速可能会在3%—4%左右。达到这一水平需满足三个条件:宏观政策放松,紧缩性监管政策调整,疫情整体可控。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全球滞胀对于正在进行经济结构性转型的中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而机遇是大于挑战的。

  “滞胀虽然给中国带来很多冲击,但是对中国供给能力会有一个全面释放,对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会提供全面的契机。中国因素将成为平抑全球物价水平持续上扬的核心力量。”刘元春称。


热门推荐
最新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升级通知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出口退税整合要求,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将进行升级调整。
五方面因素推动本轮人民币汇率大涨
11月22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强劲,日内分别最高触及7.1356、7.1330,处于4个月以来高位。
提升税收与金融协同共治水平
进一步提升税务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共商共治共享水平,不断加大税收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发展的力度
中国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受关注
据台湾《旺报》11月18日报道,据陆媒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三部门17日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研究近期房地产金融、信贷投放、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等重点工作。
四季度回暖可期 长三角外贸新动能强劲
“订单已经排到年底了,除欧美国家外,非洲、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对光伏和储能等新能源的需求开始不断攀升。”东方日升证券部副总监柴肖辉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干?8位部长重磅发声→
步入年尾,《经济日报》连续刊发权威访谈,采访8位部长,解读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干,一起来看↓
© 2002-2021 Taxrefund.com.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