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财税动态
分享
延续免征新能源车购置税受市场认可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日前,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公告,明确将今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续实施至明年底。

  日前,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公告,明确将今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续实施至明年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有利于稳定企业和消费者预期,为市场提供缓冲,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稳定增长。

  免征政策三度延期

  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始于201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8月发布公告,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是政府为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出的政策,扶持力度很大。”陈士华说。

  2014年,新能源汽车呈现爆发式增长,被业界定义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元年。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此后一直保持领先。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在2017年12月宣布,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至2020年年底。这是免征政策的首次延期。此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了百万辆大关。

  2020年,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第二次延长,延期至2022年年底。在销量连续三年徘徊在百万辆出头后,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业绩举世瞩目——销量达352.1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超50%。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中国汽车产业开始领跑全球。

  为何一项政策会三次延期?陈士华介绍说,国家政策的制定要看产业发展情况,逐步进行调整。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突飞猛进。政策延期预计会新增免税1000亿元,这符合汽车产业发展态势,也体现出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呵护。

  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再延期,得到了新能源车企的一致认可。赛力斯集团规划战略总部副部长张有洪表示,政策延期有助于引导新能源汽车市场平稳过渡。高合汽车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免征购置税延期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市场繁荣、有利于消费者获得实惠,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引领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已经取得显著成就,未来还有广阔空间。

  政策利好效果显著

  免征购置税政策延期后,消费者买新能源汽车能省多少钱?

  据了解,以一辆价格为15万元的新能源汽车为例,可减免车辆购置税约1.3万元。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向记者表示,目前,主流的高端新能源汽车价格在30万元左右,不含税价格约28万元,这样消费者购车就能省下2万多元,税收减免的额度与今年的补贴额度基本相当。

  国家税务总局此前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406.8亿元,同比增长108.5%;其中7月份免征车购税71.7亿元,同比增长119.1%。

  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让许多准车主和正在看车的消费者吃下“定心丸”。“这笔费用不算少,我们买车时肯定会考虑。”在北京朝阳区合生汇购物中心看车的赵女士向记者表示。

  崔东树表示,政策及时出台,使得新能源汽车在价格上依然具备一定优势,稳住了消费者的购买预期。可以预见,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延续,将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再次注入动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预期作为支撑。在政策利好推动下,预计明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将处于增长区间。比亚迪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的延续将进一步稳定行业预期,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增加汽车消费,稳定经济大盘。同时,此举对引导绿色出行、助推“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此次购置税政策的延期,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张有洪表示,政策的延续对于车企来说,再次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更加坚定了企业在新能源领域深耕的信心。

  逐步转为市场导向

  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涌现多家“新势力”车企,竞争格局迎来转变,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及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27.9万辆和319.4万辆,累计推广数量攀升至1227万辆,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

  不过,对新能源汽车是否应延续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业内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不应该过度扶持,新能源汽车应该从政策导向进入到市场导向阶段。另一方面,有消费者担心,部分车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供不应求,免征购置税延续会加剧提车难。

  对此,陈士华认为,总体来看,汽车市场仍需政策持续提振。主要原因包括,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处于从政策拉动向市场拉动转变的过程中,尚不具备完全市场化的条件。虽然部分自主品牌增长较快,但整体盈利情况还不是特别理想。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投入巨大,需要持续性的政策激励以稳定信心。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起步阶段刚开了个好头,有必要继续做好保驾护航,即使政策退出也要循序渐进。崔东树认为,提车难的只是个别车型,随着产能到位,问题会逐步解决。

  目前,不少车企加快了产能建设。比亚迪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将顺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依托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加大产品技术布局力度,加快新产品投放,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张有洪表示,除两江智慧工厂外,全新的赛力斯凤凰智慧工厂按照智能数字化柔性汽车整车工厂标准建设,用于生产中高端智能网联汽车,已于下半年正式投产。此外,赛力斯新能源汽车升级项目于今年9月正式入驻重庆两江新区龙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落成后,赛力斯的智能制造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文章及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相关推荐

  • 最新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升级通知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出口退税整合要求,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将进行升级调整。

  • 五方面因素推动本轮人民币汇率大涨

    11月22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强劲,日内分别最高触及7.1356、7.1330,处于4个月以来高位。

  • 提升税收与金融协同共治水平

    进一步提升税务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共商共治共享水平,不断加大税收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发展的力度

  • 中国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受关注

    据台湾《旺报》11月18日报道,据陆媒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三部门17日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研究近期房地产金融、信贷投放、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等重点工作。

  • 四季度回暖可期 长三角外贸新动能强劲

    “订单已经排到年底了,除欧美国家外,非洲、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对光伏和储能等新能源的需求开始不断攀升。”东方日升证券部副总监柴肖辉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 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干?8位部长重磅发声→

    步入年尾,《经济日报》连续刊发权威访谈,采访8位部长,解读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干,一起来看↓

热门文章
1
边境小额贸易,你真的了解吗?(文末附边境小额贸易便捷退税方案)
2
5月1日起,部分钢铁产品调整关税及取消出口退税
3
两办印发《意见》,勾画税收征管改革蓝图!
4
税务总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策11个问答
5
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第四季度内新购置设备税前扣除
6
纺织行业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风险需防范
7
全国税务系统贯彻落实《意见》开局良好成效初显
8
财政部印发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文章
1
边境小额贸易,你真的了解吗?(文末附边境小额贸易便捷退税方案)
2
5月1日起,部分钢铁产品调整关税及取消出口退税
3
两办印发《意见》,勾画税收征管改革蓝图!
延续免征新能源车购置税受市场认可
经济日报
日前,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公告,明确将今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续实施至明年底。
 

  日前,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公告,明确将今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续实施至明年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有利于稳定企业和消费者预期,为市场提供缓冲,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稳定增长。

  免征政策三度延期

  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始于201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8月发布公告,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是政府为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出的政策,扶持力度很大。”陈士华说。

  2014年,新能源汽车呈现爆发式增长,被业界定义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元年。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此后一直保持领先。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在2017年12月宣布,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至2020年年底。这是免征政策的首次延期。此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了百万辆大关。

  2020年,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第二次延长,延期至2022年年底。在销量连续三年徘徊在百万辆出头后,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业绩举世瞩目——销量达352.1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超50%。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中国汽车产业开始领跑全球。

  为何一项政策会三次延期?陈士华介绍说,国家政策的制定要看产业发展情况,逐步进行调整。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突飞猛进。政策延期预计会新增免税1000亿元,这符合汽车产业发展态势,也体现出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呵护。

  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再延期,得到了新能源车企的一致认可。赛力斯集团规划战略总部副部长张有洪表示,政策延期有助于引导新能源汽车市场平稳过渡。高合汽车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免征购置税延期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市场繁荣、有利于消费者获得实惠,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引领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已经取得显著成就,未来还有广阔空间。

  政策利好效果显著

  免征购置税政策延期后,消费者买新能源汽车能省多少钱?

  据了解,以一辆价格为15万元的新能源汽车为例,可减免车辆购置税约1.3万元。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向记者表示,目前,主流的高端新能源汽车价格在30万元左右,不含税价格约28万元,这样消费者购车就能省下2万多元,税收减免的额度与今年的补贴额度基本相当。

  国家税务总局此前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406.8亿元,同比增长108.5%;其中7月份免征车购税71.7亿元,同比增长119.1%。

  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让许多准车主和正在看车的消费者吃下“定心丸”。“这笔费用不算少,我们买车时肯定会考虑。”在北京朝阳区合生汇购物中心看车的赵女士向记者表示。

  崔东树表示,政策及时出台,使得新能源汽车在价格上依然具备一定优势,稳住了消费者的购买预期。可以预见,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延续,将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再次注入动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预期作为支撑。在政策利好推动下,预计明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将处于增长区间。比亚迪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的延续将进一步稳定行业预期,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增加汽车消费,稳定经济大盘。同时,此举对引导绿色出行、助推“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此次购置税政策的延期,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张有洪表示,政策的延续对于车企来说,再次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更加坚定了企业在新能源领域深耕的信心。

  逐步转为市场导向

  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涌现多家“新势力”车企,竞争格局迎来转变,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及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27.9万辆和319.4万辆,累计推广数量攀升至1227万辆,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

  不过,对新能源汽车是否应延续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业内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不应该过度扶持,新能源汽车应该从政策导向进入到市场导向阶段。另一方面,有消费者担心,部分车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供不应求,免征购置税延续会加剧提车难。

  对此,陈士华认为,总体来看,汽车市场仍需政策持续提振。主要原因包括,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处于从政策拉动向市场拉动转变的过程中,尚不具备完全市场化的条件。虽然部分自主品牌增长较快,但整体盈利情况还不是特别理想。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投入巨大,需要持续性的政策激励以稳定信心。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起步阶段刚开了个好头,有必要继续做好保驾护航,即使政策退出也要循序渐进。崔东树认为,提车难的只是个别车型,随着产能到位,问题会逐步解决。

  目前,不少车企加快了产能建设。比亚迪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将顺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依托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加大产品技术布局力度,加快新产品投放,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张有洪表示,除两江智慧工厂外,全新的赛力斯凤凰智慧工厂按照智能数字化柔性汽车整车工厂标准建设,用于生产中高端智能网联汽车,已于下半年正式投产。此外,赛力斯新能源汽车升级项目于今年9月正式入驻重庆两江新区龙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落成后,赛力斯的智能制造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热门推荐
最新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升级通知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出口退税整合要求,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将进行升级调整。
五方面因素推动本轮人民币汇率大涨
11月22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强劲,日内分别最高触及7.1356、7.1330,处于4个月以来高位。
提升税收与金融协同共治水平
进一步提升税务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共商共治共享水平,不断加大税收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发展的力度
中国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受关注
据台湾《旺报》11月18日报道,据陆媒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三部门17日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研究近期房地产金融、信贷投放、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等重点工作。
四季度回暖可期 长三角外贸新动能强劲
“订单已经排到年底了,除欧美国家外,非洲、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对光伏和储能等新能源的需求开始不断攀升。”东方日升证券部副总监柴肖辉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干?8位部长重磅发声→
步入年尾,《经济日报》连续刊发权威访谈,采访8位部长,解读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怎么干,一起来看↓
© 2002-2021 Taxrefund.com.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