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财税动态
分享
找准税收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
来源:中国税务报 作者:蔡昌 黄洁瑾

税收与新质生产力关系密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税收政策作为保障。

  税收与新质生产力关系密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税收政策作为保障。作为财政工具之一,税收政策既可以扩大总需求、稳定经济增长,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税制改革,持续优化税制结构,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第一,税收政策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对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配置,强调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税收政策作为一种生产关系,能够通过调整税种、税率、税目以及征管措施等方式,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以及物质资本、人力资源、技术要素等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新质生产力对生产要素提出更高要求,需要税收政策强化新型生产要素供给,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基础。譬如,在技术要素赋能方面,税收政策能够激励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要素的突破,加大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通用性、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的攻坚力度,提升现代新型劳动工具赋能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第二,税收政策激励新质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产业基础。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可以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还能促使集聚式创新的出现,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支撑。通过对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给予特别的税收支持,不仅可以增加这些领域的研发资金,也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和企业投入这些领域,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

  第三,税收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不可忽视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较低。东部地区依托地理禀赋和经济基础,让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获得较好的资源驱动与基础保障;中部地区的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越来越强劲的产业动力;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应着力实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税制改革,推动税收实践创新,以发挥税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作用。

  第一,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离不开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新型劳动技术方面,推动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通过提供财政支持、税收激励等政策措施,鼓励小微企业引入科技元素,引导创业者投身新技术、新产业的研发和商业化。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的税收政策,通过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政策的整体协同和有效衔接,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并加大对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的税收支持力度。

  第二,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要素和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最终要落实在新产业的培育上。首先,应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量子、脑科学、智能服务等未来产业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产业支撑。其次,应优化有利于创新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使传统产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良性互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力。最后,加强资源税和环境保护税的征管,引导企业探索开发节能环保型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

  第三,促进统一大市场建设。纵观各国经济发展史,市场机制是推动创新活动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顺畅流动的必要保障。因此,需要准确理解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本质要求,统筹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深刻认识税收制度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功能作用,优化税制结构、税源结构、区域税收结构,积极推动税制改革与创新,更好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最为关键的是推进公平的税制改革,平衡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税负差异,推动实现不同产业类型的税收公平性;平衡地区之间的税收政策,推动实现不同地区的税收公平性;平衡法人、非法人机构、自然人之间的税收政策,推动实现不同组织形式之间的税收公平性。从产业、地区、组织形式层面,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保障市场的公平性和统一性,打破要素和资源市场分割,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从更深层次分析,以税收改革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在于推进税收理论创新、税收实践创新与税收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要在依法治税的轨道上深化改革,推动税收立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统一,有效推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契合的税收治理规则的建立。

  (蔡昌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黄洁瑾系中央财经大学税收筹划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数据协会副秘书长)


税率查询.png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文章及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相关推荐

  • 互联网平台新规落地!“内卷”、刷单套路被税收监管强势“狙击”

    《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国务院令第810号),首次要求抖音、京东、美团等平台企业按季度向税务机关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收入数据,标志着平台经济进入“数据控税”阶段。

  • 财税专家谈:强化政策组合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今年是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的“收官之年”。这意味着2023年以来,商务部等14个部门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广东、重庆、新疆9个地区试点的经验做法,将在全国推广。

  • 税务总局曝光网络主播偷逃税五大手法

    为了引导网络主播诚信纳税,国家税务总局4月29日针对网络主播公开了一则“依法诚信纳税一堂课”中,披露了网络主播偷逃税常见的五大手法,并介绍税务部门对此加强监管,违法违规必受严惩。

  • 《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管理办法》修订 进一步推出若干便利措施

    税务部门将持续加强相关政策宣传辅导,完善离境退税商店动态地图供境外旅客查询,针对不同国别游客需求编写多种语言的离境退税办理指南,进一步提高退税智能化、便捷化水平,更好提升境外旅客消费体验,更好助力释放入境旅游消费潜力。

  • 财务造假背后的利益链条必须合力切断

    证监会主席吴清日前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健全防治财务造假长效机制”。这是监管部门关于资本市场严监严管,特别是打击财务造假发出的最新信号。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对外公布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2025年4月24日公布,我国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与此前实施的2022年版清单相比,《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事项数量由117项缩减到106项。

热门文章
1
边境小额贸易,你真的了解吗?(文末附边境小额贸易便捷退税方案)
2
5月1日起,部分钢铁产品调整关税及取消出口退税
3
两办印发《意见》,勾画税收征管改革蓝图!
4
重大利好!30多国启用“人民币”结算,你知道都是哪些国家吗?
5
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第四季度内新购置设备税前扣除
6
税务总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策11个问答
7
财政部就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7号征意见
8
全国税务系统贯彻落实《意见》开局良好成效初显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文章
1
边境小额贸易,你真的了解吗?(文末附边境小额贸易便捷退税方案)
2
5月1日起,部分钢铁产品调整关税及取消出口退税
3
两办印发《意见》,勾画税收征管改革蓝图!
找准税收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
中国税务报
税收与新质生产力关系密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税收政策作为保障。
 

  税收与新质生产力关系密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税收政策作为保障。作为财政工具之一,税收政策既可以扩大总需求、稳定经济增长,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税制改革,持续优化税制结构,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第一,税收政策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对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配置,强调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税收政策作为一种生产关系,能够通过调整税种、税率、税目以及征管措施等方式,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以及物质资本、人力资源、技术要素等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新质生产力对生产要素提出更高要求,需要税收政策强化新型生产要素供给,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基础。譬如,在技术要素赋能方面,税收政策能够激励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要素的突破,加大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通用性、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的攻坚力度,提升现代新型劳动工具赋能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第二,税收政策激励新质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产业基础。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可以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还能促使集聚式创新的出现,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支撑。通过对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给予特别的税收支持,不仅可以增加这些领域的研发资金,也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和企业投入这些领域,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

  第三,税收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不可忽视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较低。东部地区依托地理禀赋和经济基础,让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获得较好的资源驱动与基础保障;中部地区的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越来越强劲的产业动力;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应着力实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税制改革,推动税收实践创新,以发挥税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作用。

  第一,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离不开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新型劳动技术方面,推动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通过提供财政支持、税收激励等政策措施,鼓励小微企业引入科技元素,引导创业者投身新技术、新产业的研发和商业化。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的税收政策,通过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政策的整体协同和有效衔接,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并加大对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的税收支持力度。

  第二,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要素和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最终要落实在新产业的培育上。首先,应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量子、脑科学、智能服务等未来产业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产业支撑。其次,应优化有利于创新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使传统产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良性互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力。最后,加强资源税和环境保护税的征管,引导企业探索开发节能环保型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

  第三,促进统一大市场建设。纵观各国经济发展史,市场机制是推动创新活动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顺畅流动的必要保障。因此,需要准确理解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本质要求,统筹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深刻认识税收制度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功能作用,优化税制结构、税源结构、区域税收结构,积极推动税制改革与创新,更好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最为关键的是推进公平的税制改革,平衡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税负差异,推动实现不同产业类型的税收公平性;平衡地区之间的税收政策,推动实现不同地区的税收公平性;平衡法人、非法人机构、自然人之间的税收政策,推动实现不同组织形式之间的税收公平性。从产业、地区、组织形式层面,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保障市场的公平性和统一性,打破要素和资源市场分割,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从更深层次分析,以税收改革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在于推进税收理论创新、税收实践创新与税收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要在依法治税的轨道上深化改革,推动税收立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统一,有效推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契合的税收治理规则的建立。

  (蔡昌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黄洁瑾系中央财经大学税收筹划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数据协会副秘书长)


税率查询.png

热门推荐
互联网平台新规落地!“内卷”、刷单套路被税收监管强势“狙击”
《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国务院令第810号),首次要求抖音、京东、美团等平台企业按季度向税务机关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收入数据,标志着平台经济进入“数据控税”阶段。
财税专家谈:强化政策组合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今年是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的“收官之年”。这意味着2023年以来,商务部等14个部门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广东、重庆、新疆9个地区试点的经验做法,将在全国推广。
税务总局曝光网络主播偷逃税五大手法
为了引导网络主播诚信纳税,国家税务总局4月29日针对网络主播公开了一则“依法诚信纳税一堂课”中,披露了网络主播偷逃税常见的五大手法,并介绍税务部门对此加强监管,违法违规必受严惩。
《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管理办法》修订 进一步推出若干便利措施
税务部门将持续加强相关政策宣传辅导,完善离境退税商店动态地图供境外旅客查询,针对不同国别游客需求编写多种语言的离境退税办理指南,进一步提高退税智能化、便捷化水平,更好提升境外旅客消费体验,更好助力释放入境旅游消费潜力。
财务造假背后的利益链条必须合力切断
证监会主席吴清日前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健全防治财务造假长效机制”。这是监管部门关于资本市场严监严管,特别是打击财务造假发出的最新信号。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对外公布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2025年4月24日公布,我国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与此前实施的2022年版清单相比,《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事项数量由117项缩减到106项。
© 2002-2021 Taxrefund.com.cn 版权所有